一直属于保护对象的臭氧,取代PM2.5意外坐上污染空气的“头把交椅”。
国家二级标准对于臭氧超标界定是:臭氧(8小时)的平均值为160微克/立方米,1小时平均值是200微克/立方米。“二级标准主要针对交通、商业、居住等老百姓活动的区域,如果臭氧(8小时)平均值超过160微克/立方米就是超标了,并可能影响人体健康。
地球的臭氧有90%在平流层中,平流层中的臭氧能有效阻止来自太阳辐射中的大部分紫外线,保护地球的生存环境;但是如果臭氧在对流层中,也就是在市民呼吸的空气里,它将成为“杀手”。“臭氧的来源主要是汽车尾气,汽车尾气中有氮氧化物,在温度增高、光照很强的情况下会发生光化学反应,变成二次污染物。
天空的阳光刺眼就是因为臭氧造成了光化学污染,这与因为太阳光强烈感受到的‘刺眼睛’不同,光化学污染的刺眼让人觉得想流泪。
据介绍,在对流层中,一千万分之一的臭氧就会使眼睛刺痛、粘膜发炎,并呼吸困难,因此被称为坏臭氧。然而,由于臭氧跟PM2.5一样是夹杂在空气中,所以市民不可能像防紫外线一样打伞、擦防晒霜或者戴墨镜预防臭氧污染。市民应多关注空气质量信息,有气道炎症增加或哮喘的市民应尽量避免去污染严重的区域。